时间: 2025-04-27 20:1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4:32
“坐镇雅俗”这个词汇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固定搭配,它似乎是由“坐镇”和“雅俗”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我们可以分别解释这两个词:
将这两个词组合起来,“坐镇雅俗”可能意味着某人在处理事务时能够兼顾高雅与通俗,即在保持一定水准的同时,也能让大众接受和理解。
由于“坐镇雅俗”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会有所不同:
由于“坐镇雅俗”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难以追溯。但“坐镇”和“雅俗”各自都有悠久的历史。
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坐镇雅俗”可能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多元文化和包容性的追求,即在保持文化品质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度。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带来一种平衡和谐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一个能够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中自如切换的人物形象。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那些在工作中既能保持专业水准,又能与不同背景的人有效沟通的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他坐镇雅俗间, 诗行流淌着智慧的泉。 高雅不失亲和, 通俗中见真传。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穿着正装的人站在一个艺术展览和市集的交界处,既显得庄重又不失亲和力。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既有深度又易于理解的演讲。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概念上可以与“兼顾大众与精英”或“文化多元性”等概念相联系。
“坐镇雅俗”这个词汇虽然不是一个标准表达,但它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重视。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和理解不同层次的文化现象。
暕坐镇雅俗。弘益已多。
1.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
2.
【镇】
(形声。从金,真声。本义:对物体施加压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镇,博压也。 、 《周礼·大宗伯》-王执镇圭。 、 《考工记·玉人》-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 、 《国语·楚语》-而镇其浮。 、 枚乘《上书谏吴王》-系方绝,又重镇之。 、 《国语》。-为资币、瑞节以镇之。
【组词】
镇在五台山下;镇笮、 镇迮、 镇石、 镇犀、 镇帷犀
3. 【雅】
4.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