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45: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45:19
曲躬: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弯曲身体,通常用来形容人因为尊敬、谦卑或疲劳而弯腰的姿态。在现代汉语中,它较少使用,但在古代文学和礼仪中较为常见。
文学:在古典文学中,如诗词、古文,曲躬常用来描述人物的谦卑或尊敬的姿态,如“曲躬谢恩”。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这个词汇不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弯腰”、“鞠躬”等更为通俗的表达。 专业领域:在礼仪学、历史学等领域,曲躬可能被用来描述古代的礼仪动作。
同义词:弯腰、鞠躬、躬身 反义词:挺直、直立
词源:曲躬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的“曲”意为弯曲,“躬”指身体。 演变: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被更为通俗的表达所替代。
在古代**,曲躬是一种常见的礼仪动作,表示对上级的尊敬和对长辈的谦卑。在现代社会,这种动作更多地被简化为鞠躬,但其文化内涵依然存在。
曲躬给人以谦卑、尊敬的情感联想,同时也可能让人联想到老年人的身体不便或疲劳。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使用这个词汇,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会经常遇到这个表达,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礼仪文化。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曦中,他曲躬向大地,感谢每一粒种子的恩赐。”
视觉:想象一个人在晨曦中弯腰,手中捧着泥土,这个画面充满了谦卑和感恩的情感。 听觉:可以联想到古代宫廷中,臣子们弯腰行礼时的脚步声和衣物的摩擦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动作可以用“bow”来表达,但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和使用场合可能有所不同。
曲躬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在学*和理解这个词汇时,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1.
【曲】
乐曲,歌曲。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五更转曲。
【组词】
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编曲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引证】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不复能终曲。
2.
【躬】
(形声。从身,弓声。从“身”的字多与身体有关。本义:整个身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躬,身也。 、 《考工记·玉人》。按,琢为人形,信直躳曲。-信圭矦守之,躬圭伯守之。 、 《论语》。孔注:“直身而行。”-吾党有直躬者。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体也。”-躬腠胝无胈。 、 马中锡《中山狼传》-我鞠躬不敢息。 、 《汉书·元帝纪》-百姓愁苦,靡所错躬(指安身)。 、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组词】
躬体、 躬先士卒、 躬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