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2:21: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2:21:24
放却: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意味着“放弃”、“放手”或“不再执着”。它传达了一种释放或解脱的感觉,可能涉及到情感、物质或心理上的放弃。
“放却”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和意义在历史长河中相对稳定。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于“放下”和“解脱”的哲学思考。
在文化中,“放却”常常与思想中的“放下执念”相联系,强调内心的平和与超脱。在社会生活中,这个词汇也常用来鼓励人们放下不必要的负担,追求更简单、更自由的生活。
“放却”这个词给我带来一种解脱和轻松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放下重担,释放内心的压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因为放却一些不必要的物品而感到轻松和快乐。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理解“放却”的意义,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放弃,更是心灵上的释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放却”:
放却尘世的喧嚣,
我在静谧中寻找自我。
放却过去的阴影,
我在光明中重新起航。
视觉上,“放却”让我联想到一个人站在海边,手中放飞一只鸟,象征着自由和释放。听觉上,可能是海浪的声音,代表着平静和放松。
在英语中,“let go”或“release”可以对应“放却”的概念,虽然具体的文化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关于放弃和释放。
“放却”这个词汇在中文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一个表达,更是心灵上的一种修行。在个人成长和语言学*中,理解和运用“放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却】
(形声。本作“却”,俗字作“却”。从卩,谷(què)声。卩(jié),象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本义: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退也”。-却,节欲也。 、 《考工记·梓人》-却行仄行。 、 《庄子·人间世》-吾行却曲。 、 《战国策·秦策》-怒战栗而却。 、 《仪礼·既夕礼》-却下而载之。 、 《楚辞·愍命》-却骐骥以转运兮。 、 《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却秦。 、 、 《史记·廉颇蔺相列传》-持璧却立。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曳笏却立。
【组词】
退却、 却走、 却还、 却避、 却归、 却略、 却去、 却生、 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