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9: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9:48
灾祲(zāi jìn)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灾”和“祲”。其中,“灾”指的是自然或人为的灾害,如水灾、火灾、战争等;“祲”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不祥之气或灾祸的预兆。因此,“灾祲”整体上指的是灾难或不祥的**,尤其是那些预示着更大灾难的征兆。
在文学作品中,“灾祲”常用来形容国家或社会的动荡不安,如在《左传》等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天灾人祸的预兆。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传统文化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民俗学中,“灾祲”可能被用来分析古代社会的灾难观念和应对策略。
“灾祲”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祲”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已有记载,最初指的是不祥之气。随着时间的推移,“灾祲”逐渐被用来形容各种灾难和不幸的**。
在**传统文化中,“灾祲”常与天命、风水等观念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是上天对人类行为的警示或惩罚。在古代社会,灾祲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政治和社会的重大变革。
提到“灾祲”,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灾难场景,如洪水、旱灾、战争等,带来一种沉重和不安的情感。这个词汇也常常让人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和预防灾难。
在日常生活中,“灾祲”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传统文化时,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例如,在研究古代历史时,了解“灾祲”的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灾祲”来描绘一幅动荡不安的画面:
天际乌云密布,灾祲降临,
大地颤抖,生灵涂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灾难场景的画作,如洪水泛滥、房屋倒塌等。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祭祀时的鼓声和吟唱,以及灾难发生时的哭喊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catastrophe”(灾难)、“calamity”(灾难)等,它们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含义和用法。
“灾祲”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不仅描述了灾难本身,还涉及了人们对灾难的认知和应对。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1.
【灾】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或体灾。-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火。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释名》-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
【组词】
灾火、 灾燀
2.
【祲】
日旁云气。
【引证】
《说文》-祲,精气感祥也。从示,侵省声。 、 《左传·昭公十五年》。注:“妖氛也。”-吾见赤黑之祲。 、 《周礼·眡祲》注-阴阳气相祲,渐成祥者。 、 《周礼·保章氏》司农注:“谓日旁云气。”-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丰荒之祲象。 、 《楚辞·守志》-障覆天兮祲氛。 、 《战国策·魏策》-休祲降于天。
【组词】
祲氛、 祲祥、 祲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