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26: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26:18
“獐头鼠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的头长得像獐子一样,眼睛像老鼠一样。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相貌丑陋、猥琐,或者形容人的行为举止不端,给人一种不正直、不可靠的感觉。
在文学作品中,“獐头鼠目”常用来形容反面角色或者不受欢迎的人物,强调其外貌和性格上的缺陷。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外貌或行为让人感到不舒服或不信任。在专业领域,如相面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描述某些特定的面部特征与性格特征的关联。
“獐头鼠目”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是基于对獐和鼠这两种动物的特征的比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獐和鼠通常不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因此这个成语带有贬义。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注重外貌与内在品质的关联。因此,“獐头鼠目”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相貌与性格之间关系的传统看法。在社会交往中,外貌往往被用来作为判断一个人性格和可信度的一个因素。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涉及到对人的外貌和性格的负面评价。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那些不受欢迎或者不值得信任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他们的外貌或行为让人感到不舒服,这时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用“獐头鼠目”来形容他们。
在创作中,可以将“獐头鼠目”这个成语融入到描述一个反面角色的外貌和性格特征中,以此来增强角色的形象和故事的氛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长相丑陋、眼神狡猾的人的形象。在听觉上,这个成语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些描述丑陋或邪恶角色的声音效果。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獐头鼠目”这个成语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于其他文化中,用来形容人的外貌或性格上的缺陷。
“獐头鼠目”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外貌和性格上的缺陷。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评价他人时要避免仅以外貌作为判断标准。
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庄的,~的,衣冠齐楚的,蓝缕破烂的。
1.
【獐】
野兽名 。像鹿,比鹿小,头上无角,有长牙露出嘴外。皮可以做衣服。也叫“牙獐”。
【引证】
《全图绣像三国演义》-吾今日围猎,欲射“马”,误中一“獐”。
【组词】
獐猫
2.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3.
【鼠】
(象形。头部象锐利的鼠牙,下象足、脊背、尾巴形。本义:老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鼠,穴虫之总名也。 、 《诗·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 、 《汉书·五行志》-鼠小虫,性盗窃。 、 《说苑·善说》-鼠者,人之所薰也。 、 汉·贾谊《陈政事疏》-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 、 《三元里人民抗英》-逆夷各狐凭鼠伏。
【组词】
鼠窜而狼忙、 鼠牙雀角、 鼠盗蜂起、 鼠腹蜗肠、 鼠市、 鼠布、 鼠裘
4.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