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3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35:22
封祀 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封”和“祀”。在古代汉语中,“封”通常指封闭、封赏或封地,而“祀”则指祭祀、供奉神灵。因此,“封祀”字面意思是指进行封闭式的祭祀活动,特指古代帝王在特定地点举行的大型祭祀仪式,以祈求国家安宁、风调雨顺。
在文学作品中,“封祀”常用来描述古代帝王的庄严仪式,如《史记》中记载的秦始皇封禅泰山。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研究古代祭祀制度时会频繁提及“封祀”。
“封祀”一词源自古代**的祭祀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含义和使用场景逐渐固定。在古代文献中,如《尚书》、《礼记》中均有提及封祀的相关内容,显示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在传统文化中,封祀是连接天人关系的重要仪式,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天命的敬畏和对国家安定的祈愿。这种仪式不仅是一种活动,也是政治权力的象征。
提及“封祀”,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庄严与神秘,以及帝王权威的象征。这种词汇往往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仪式的庄严感。
在日常生活中,“封祀”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话题或参与历史重现活动时,可能会涉及相关内容。
在创作历史小说时,可以巧妙运用“封祀”一词来描绘古代帝王的祭祀场景,增强作品的历史氛围。
想象古代封祀的场景,可能会联想到宏伟的宫殿、庄严的乐曲和整齐的仪仗队,这些都是视觉和听觉上的丰富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祭祀仪式也有存在,如古埃及的法老王祭祀,但其具体形式和意义与**的封祀有所不同。
“封祀”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承载了古代的祭祀文化,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和观念。在学*语言和历史时,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化内涵和历史脉络。
1.
【封】
(会意。金文字形,左边象土上长着丰茂的树木形,右边是一只手(又,后来写作“寸”),表示聚土培植。《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郭沫若曰:“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此习于今犹存。然其事之起,乃远在太古。太古之民多利用自然林木以为族与族间之畛域,西方学者所称为境界林者是也。”。李孝定曰:“封之本义当以郭说为是,许训乃后起之义。字象植树土上,以明经界。爵诸侯必有封疆,乃其引申义。”本义:疆界;田界)。
同本义。
【引证】
《周礼·春官·保章氏》-所封封域。 、 《左传·襄公三十年》-田有封洫。 、 《吕氏春秋·乐成》-使田有封洫。 、 《左传·僖公三十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组词】
封内,封外、 封守、 封界,封略、 封洫、 封畔
2.
【祀】
(形声。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本义:祭祀天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祀,祭无已也。 、 、 、 《周礼·在宗伯》。郑注:“五色之帝。”-五祀。 、 《周礼》。贾公彦疏:“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以雷鼓鼓神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