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45: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45:04
词汇“摄念”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摄”通常与捕捉、吸收或控制有关,而“念”则与思想、念头或意念相关。因此,“摄念”可以理解为捕捉或控制思想、念头的行为或过程。
“摄念”可以解释为: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集中或控制自己的思想和念头,以达到某种目的或状态。
由于“摄念”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描述一个人如何通过冥想、修行或其他精神实践来控制自己的思想。在口语或日常交流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心理学、冥想或精神修炼等特定话题时。
由于“摄念”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可能是由“摄”和“念”两个字组合而成,用以描述一种精神或心理状态。
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和道教中,摄念可能与冥想、打坐等修行方式有关,用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觉醒。
“摄念”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专注和内心的平和。它可能激发人们对精神修炼和内在探索的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摄念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压力时,如何通过集中注意力来保持冷静和解决问题。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摄念”来描述一个人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平静:
在静谧的山谷中,我摄念,
让心灵与自然共鸣,
忘却尘世的喧嚣,
只留下内心的宁静。
“摄念”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自然环境,如山谷、森林或海边,以及轻柔的自然声音,如风声、水流声,这些都有助于心灵的平静和集中。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摄念”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在各种文化中都有体现,如西方的冥想、瑜伽,东方的禅修、打坐等。
“摄念”虽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来探讨如何通过集中和控制思想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觉醒。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和精神实践。
1.
【摄】
(形声。从手,聂声。本义:牵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摄,引持也。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摄车从之。
【组词】
摄力、 摄弓、 摄水
2.
【念】
(形声。从心,今声。本义:常思;思念,惦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念,常思也。 、 《诗·大雅·文王》-天念尔祖。 、 《诗·邶风·谷风》-不念昔者。 、 《论语》-不念旧恶。 、 《战国策·赵策》-念悲其远。 、 《史记·陈涉世家》-念鬼。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念母劳家里。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念蒙君实。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因念黄山当平生奇览,而有奇若此。
【组词】
念诵、 念恤、 念旧、 念思、 念想、 念一、 念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