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10: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10:06
“惊风怒涛”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狂风和汹涌的波涛。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环境或局势的剧烈动荡,或者是人的情绪或行为的激烈变化。
在文学作品中,“惊风怒涛”常用来描绘自然灾害或战争等剧烈动荡的场景,如“海上惊风怒涛,船只颠簸不已”。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情绪激动或行为激烈,如“他的情绪像惊风怒涛一样难以平息”。在专业领域,如气象学或海洋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极端天气或海况。
同义词:狂风暴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 反义词: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平静如水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惊风怒涛”更强调动荡的剧烈和不可预测性,而“狂风暴雨”则更多描述自然现象的猛烈。
“惊风怒涛”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是受到自然界中风和海浪的启发。在古代文学中,这个成语就已经被用来形容剧烈的变化和动荡。
在**文化中,自然现象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例如,“惊风怒涛”可能象征着社会或个人生活中的巨大挑战和困难。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因为它描绘的是一种极端和不稳定的状态。联想上,可能会想到海难、风暴等灾难性场景。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描述股市剧烈波动时使用过“惊风怒涛”这个词汇,因为它恰当地表达了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和剧烈变化。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惊风怒涛,海浪拍打着孤岛的岸边,如同心中的不安与挣扎。”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黑暗的天空下,海浪汹涌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声和海浪的轰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empestuous”或“stormy”,它们也用来形容剧烈和不稳定的状态。
“惊风怒涛”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能够形象地描绘出剧烈动荡的场景。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能够帮助我更生动地描述复杂和激烈的情况。
1.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2.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
3.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
4.
【涛】
(形声。从水,寿声。本义:大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涛,大波也。 、 《后汉书·班彪传上》-扬波涛于碣石。 、 《汉书·扬雄传上》-何必湘渊与涛濑? 、 《文选·张衡·思玄赋》-水泫沄而涌涛。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惊涛拍岸。 、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怒涛排壑。
【组词】
涛水、 涛雪、 涛雷、 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