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1:29: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29:00
词汇“夷矛”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夷矛”字面意思是指古代夷族(古代对边远地区非**民族的称呼)所使用的矛。夷矛可能指的是一种特定的武器,也可能泛指夷族的武器。
在古代文献中,“夷矛”可能出现在描述战争、边疆防御或民族交流的语境中。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象征边疆的冲突或民族的融合。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考古学,它可能被用来指代特定的文物或历史**。
“夷”字在古代汉语中指边远地区的非**民族,“矛”是一种长柄刺击武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夷矛”可能逐渐从具体的武器名称演变为象征性的词汇。
在古代,夷族与之间的交流和冲突是常见的社会现象。夷矛作为武器,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军事技术和民族关系。
夷矛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的残酷和边疆生活的艰辛。它也可能激发对古代民族交流和文化融合的思考。
由于“夷矛”是一个较为冷僻的词汇,个人生活中可能较少遇到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夷矛”作为一个象征元素,融入到描述古代边疆生活或民族冲突的故事中。
结合古代战争的图像或战场上的声音,可以更好地理解夷矛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词汇来描述非主体民族的武器,如“蛮剑”等。
“夷矛”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不常见于现代语言,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的历史和文化。
1.
【夷】
(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同本义 。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引证】
《说文》-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 、 《後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 、 《书饶典》。马注:“萊夷也。”-宅喁夷。 、 《周礼职方式》-四夷八蠻。
【组词】
夷歌、 夷蠻
2.
【矛】
(象形。金文字形,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本义:长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矛者,刺兵也,其饰县毛羽,兵车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又有夷矛者,长二丈四尺,兵车所不建,不常用。-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 、 《诗·郑风·清人》-二矛重英。 、 、 《诗·秦风·无衣》-脩我戈矛。 、 《礼记·曲礼》-进矛戟者。 、 《周书·王会》-操戈执矛。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矛若林立。
【组词】
矛戈、 矛弧、 矛子、 矛戟、 矛叉、 矛舛、 矛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