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2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22:01
“三头二面”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一个人有多个面孔,善于变换态度或立场,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善于两面讨好、见风使舵的人。这个成语强调了人的多面性和不真诚的特质。
在文学作品中,“三头二面”常用来讽刺那些政治上或社交场合中善于变脸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不同人面前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人的多重人格或社交策略。
“三头二面”这个成语的来源不详,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人性和社会行为的深刻观察。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形容人的多面性和不真诚——保持不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真诚和一致性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品质。因此,“三头二面”这样的词汇在社会交往中具有贬义,提醒人们警惕那些不真诚的行为。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虚伪、不诚实和不可信赖。它可能引发人们对人际关系中信任问题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过“三头二面”的人,他们的行为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这种经历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警惕,寻找真诚的伙伴。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这复杂的世界里,有人如‘三头二面’,变换无常,而我,只愿保持一颗真诚的心。”
想象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下变换面孔的画面,或者听到描述这种行为的对话,都能增强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和感受。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wo-faced”或“hypocritical”,它们都传达了类似的含义,即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面孔。
“三头二面”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行为时非常有用,它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寻找真诚和一致性。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并在社会互动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三头二面趋奉人。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3.
【二】
(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一加一的和。
【引证】
《说文》-二,地之数也。从耦一,会意。古文又从弋。 、 《易·系辞》。虞注:“谓乾与坤也。后世官书以贰为之,为防奸易。”-因二以济民行。 、 《论语·公冶长》-赐也闻一以知二。 、 《韩非子·五蠹》-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组词】
二加四得六、 二府、 二太爷、 总数为二、 二形、 二难、 二仪、 二纪、 二氏、 二军、 二南、 二星、 二天
4.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1. 【三头】 科举考试三试都中第一名的人。即府试为解头,进士试为状头,博学宏词及制科试为勅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