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9:26: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9:26:40
“中华”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中央的花园”或“中央的国家”,在现代汉语中,它主要用来指代,特别是指的文化、民族和国家。
在文学中,“中华”常常用来表达对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如“中华文明五千年”。 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中华”来简称,例如在谈论旅游时会说“我去过中华”。 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中,“中华”可能特指**的某个历史时期或政治实体。
同义词:**、华夏、神州 反义词:(在国家或文化意义上)外国、西方
“中华”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是指中原地区,后来逐渐扩展到指代整个**。在历史上,“中华”一词多次出现在官方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其含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演变。
在**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中华”常常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紧密相关。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中华”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它让我联想到**的壮丽山河、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在我的生活中,我经常在谈论文化或历史时使用“中华”这个词。例如,在向外国朋友介绍时,我会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中华”: “中华大地,春意盎然, 千年文明,薪火相传。”
看到“中华”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的长城、故宫等历史建筑,以及传统音乐的旋律。
在英语中,“中华”通常翻译为“China”或“Chinese”,但在表达文化和民族自豪感时,可能会使用“Chinese culture”或“Chinese nation”。
“中华”这个词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的文化和社会,也增强了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深入学和分析“中华”,我更加珍视和尊重我的文化根源。
1.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2.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