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7:32: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7:32:43
彻晓:彻晓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彻底地了解或完全明白。它通常用来形容对某个问题、情况或知识的深入理解,达到了透彻的程度。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彻晓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对某种真理或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如“他彻晓了生命的意义”。 口语语境:在日常对话中,彻晓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明白”、“理解”等词汇。 专业领域:在学术或专业领域,彻晓可以用来描述对复杂理论或技术的深入掌握,如“他彻晓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同义词:
反义词:
词源:彻晓由“彻”和“晓”两个字组成。“彻”意为彻底、完全,“晓”意为明白、知晓。两个字结合,强调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演变:在古代汉语中,彻晓的使用较为有限,现代汉语中逐渐被更常用的词汇所替代,但在某些文学或正式场合仍可见其身影。
在中华文化中,彻晓常与智慧、学识相联系,强调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达到的境界。在社会背景中,彻晓可以用来形容专家或学者对某一领域的精通。
彻晓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正面的,因为它代表了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体现。联想上,它可能让人想到深夜苦读、灵光一现的瞬间。
在个人经历中,彻晓可能出现在某个重要时刻,比如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的问题,或是在学习中突然领悟了某个复杂的概念。
诗歌: 彻晓了星辰的秘密, 在夜的深邃中探寻。 光的轨迹,时间的脉搏, 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视觉联想:彻晓可能让人联想到深夜的书房,灯光下专注阅读的身影,或是星空下仰望的思考者。 听觉联想:可能让人想到深夜的宁静,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或是灵光一现时的内心独白。
在英语中,彻晓可以对应词汇如“comprehend”或“grasp”,但这些词汇在日常使用中更为常见,彻晓则带有更深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色彩。
彻晓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使用,但在文学和正式场合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它强调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是知识追求和智慧体现的象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彻晓提醒我们要追求深入和透彻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表面的知识。
1.
【彻】
(形声。从彳(chì),甲骨文,从“鬲”(炊具)从“丑”(举手),表示吃罢饭用手撤去炊具的意思。《说文》给古文增加了音符“彳”,变成了形声字。本义:撤除,撤去)。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楚茨》-废彻不迟。 、 《礼记·燕礼》-司宫彻之士。 、 《礼记·士冠礼》-彻筮席。 、 《礼记·曲礼》-大夫无故不彻县。 、 《左传·宣公十二年》-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 、 《论语·八佾上》-三家者以《雍》彻。 、 《淮南子·原道》-解车休马,罢酒彻乐。
【组词】
彻案、 彻坐、 彻兵
2.
【晓】
(象形。从日,尧声。本义:天明)。
同本义。今专指天刚亮。
【引证】
《说文》-晓,明也。 、 《淮南子·俶真》-冥冥之中,独见晓焉。 、 唐·白居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 、 唐·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 、 《资治通鉴·唐纪》-晓当尽戮之。 、 唐·杜牧《阿房宫赋》-梳晓鬟也。 、 宋·柳永《雨霖铃》-晓风残月。
【组词】
破晓、 拂晓、 晓雾;晓舌、 晓暝、 晓行;晓鸡初啼;晓星;晓岚;鸡鸣报晓;晓夕、 晓天,晓色、 晓月,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