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5: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5:15
词汇“[土符]”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推测和分析。以下是对“土符”这一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土符”字面意思可能指的是与土地或土壤相关的符咒或标志。在古代,符咒常用于**、巫术或民间信仰中,用以祈福、驱邪或标记特定区域。
由于“土符”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古老的仪式或神秘的符号;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比喻某些陈旧或土气的事物;在专业领域,如考古学或民俗学,它可能指代特定的文物或符号。
“土符”一词可能源自古代对土地的崇拜和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使用方式可能有所变化。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可能更多地被用于描述与土地相关的符号或标志。
在**传统文化中,土地被视为生命之源,因此与土地相关的符号和仪式在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土符”可能与这些信仰和仪式有关,反映了人们对土地的敬畏和依赖。
提到“土符”,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老、神秘和传统。它可能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由于“土符”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与它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然而,在参观古村落或历史遗址时,可能会看到类似的符号或标志。
在诗歌中,可以将“土符”用作象征,代表古老的传统和土地的力量:
在岁月的长河中,
土符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它的每一道刻痕,
都是对过往的深情回望。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老村庄中土符的画面,可能是一块刻有神秘符号的石头或木板。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吹过古老村庄的声音,或是村民们低声吟唱的祈福歌谣。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符号或标志可能被称为“地标”、“图腾”或其他名称,它们在各自的文化中扮演着类似的角色,用以标记或保护特定的土地或区域。
“土符”这一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反映了人类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传统信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通过对“土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符】
(形声。从竹,付声。从“竹”,表示与竹子有关。本义: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
符信。
【引证】
《说文》。按,有铜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后乃以符代之。-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 《周礼·掌节》。注:“如今官中诸官诏符也。”-门关用符节。 、 《孟子》-若合符节。 、 《汉书·高帝纪》-封皇帝玺符节。 、 《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
【组词】
符玺、 符宝郎、 符契、 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