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4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46:25
厮扑(sī pū)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互相搏斗”或“互相扭打”。它通常用来描述两个人或多个个体之间的激烈身体冲突,类似于摔跤或搏斗的动作。
在文学作品中,厮扑可能被用来描绘战斗场面,增强故事的紧张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于形容两个人之间的激烈争吵或肢体冲突。在专业领域,如武术或体育竞技中,厮扑可能指代具体的摔跤技巧或比赛。
厮扑的词源较为古老,可能源自古代汉语中的“厮”(指仆人或下人)和“扑”(指扑打或搏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描述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冲突。
在传统文化中,厮扑**可能与武侠小说或历史战争场景相关联,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武力冲突和英雄主义。
厮扑这个词可能带有一种紧张和激烈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力量和冲突的对抗。
在日常生活中,厮扑可能用于描述儿童之间的打闹或成年人在争执中的肢体冲突。
在诗歌中,厮扑可以用来形容风暴中的海浪,如“海浪在风暴中厮扑,如同巨人的搏斗”。
结合图片,厮扑可能让人联想到两个人在泥泞中扭打的画面;结合音乐,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激烈的战斗音乐。
在英语中,厮扑可以对应为“wrestle”或“tussle”,在不同文化中,这种身体冲突的描述可能有所不同。
厮扑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生动地描绘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冲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1.
【厮】
(从广,斯声。广(yǎn),就山崖作成的房子。厂(hǎn)山石之崖。“斯”也有表义作用。《汉书·严助传》“厮舆之卒”。颜师古注:“厮,析薪者。”“斯、析”都有“劈开”义。本义:古代干粗活的男性奴隶或仆役;服杂役者)。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苏秦传》。正义:“谓炊烹供养杂役。”-厮徒十万。 、 《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厮舆之卒。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 、 《战国策·韩策》-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在其中矣。
2.
【扑】
(形声。左形,右声。本义:击,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扑,挨也。 、 《广雅》-扑,击也。 、 《通俗文》-连杖曰扑。 、 《淮南子·说林》-荫不祥之木为雷电所扑。 、 《史记·刺客列传》-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即扑杀汝。
【组词】
扑掌、 扑作教刑、 扑刑、 扑抶、 扑责、 扑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