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0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00:27
澌灭无闻(sī miè wú wén)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完全消失,不为人所知”。其中,“澌灭”指的是消亡、消失,“无闻”则表示不为人所知或没有名声。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彻底消失,不再被人们记住或提及。
在文学作品中,澌灭无闻常用于描述历史人物或**的遗忘,或者表达对某人或某事被忽视的感慨。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考古学中,它可能会被用来描述某些历史细节的消失。
澌灭无闻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中的“澌灭”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就有使用,意指消亡、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对历史和记忆有着深刻的重视,因此澌灭无闻**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反映了人们对历史遗忘的忧虑和对个人或集体记忆的珍视。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无情和时间的流逝。它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同时也反思历史的教训。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历史话题或阅读历史书籍时使用这个成语,以表达对某些历史细节或人物被遗忘的感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岁月如梭,澌灭无闻,
古寺残垣,风中低吟。
昔日繁华,今何在?
唯余青石,诉说往昔。
想象一座古老的寺庙,风化的石墙,寂静的庭院,这种场景与澌灭无闻的意境相契合。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古典或悲伤的旋律来增强这种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ade into obscurity”或“vanish without a trac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含义相似,都是指某人或某事彻底消失,不再被人们记住。
澌灭无闻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遗忘,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要珍惜记忆,同时也反思历史的教训。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情感表达,这对于提升我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给以花再芳、毕全贞者,盖以群芳沦落,几至澌灭无闻,今赖斯而得不朽,非若花之重芳乎?
1.
【澌】
(形声。从水,斯声。本义:水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锴系传:“索,尽也。”-澌,水索也。
2.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闻,知声也。 、 《墨子经上》-闻耳之聪也。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屈原《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 、 《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 《后汉书·列女传》-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闻屏障中。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组词】
闻声不食、 闻所不闻、 闻风响应、 闻雷失箸、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