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00: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00:15
“执柯作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拿着斧头砍树。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其中“伐木”即砍树,“执柯”指拿着斧头。这个成语比喻做事情要有工具或方法,也常用来形容帮助别人或为人作媒。
在文学作品中,“执柯作伐”常用于比喻性的语境,如形容某人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或促成好事。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交流中仍可见到。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商业谈判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中介或调解者的角色。
同义词“牵线搭桥”和“撮合”都强调了连接和促成的作用,而“中介”则更侧重于中间人的角色。反义词则表达了相反的意义,即阻碍或破坏事情的进展。
“执柯作伐”源自《诗经》,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所扩展,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即指帮助或促成某事。
在**传统文化中,媒人的角色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婚姻介绍中。因此,“执柯作伐”常与媒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中介角色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助人为乐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到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帮助他人达成目标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团队合作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或是那些在朋友间促成好事的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执柯作伐,树影婆娑,月下牵线,情缘绵长。”
想象一个人在森林中砍树,斧头与树木的碰撞声,鸟儿的鸣叫声,这些都可以与“执柯作伐”联系起来,形成丰富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lay matchmaker”或“act as a go-between”,都强调了中介或促成的作用。
“执柯作伐”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文学的智慧,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对中介角色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底蕴。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1.
【执】
(右边是人,手被铐住。本义:拘捕;捉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执,捕罪人也。 、 《礼记·檀弓》。注:“拘也。”-而妻妾执。 、 《吕氏春秋·慎行》。注:“囚也。”-使执连尹。 、 《左传·僖公五年》-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被执至南门。
【组词】
执命、 执讯、 执囚、 执问、 执狱
2.
【柯】
(形声。从木,可声。本义:斧柄)。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柯,斧柄也。 、 《广雅》-柯,柄也。 、 《国语·晋语》-今若大其柯。 、 《诗·豳风·伐柯》。毛传:“柯,斧柄也。”-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组词】
柯斧、 柯长三尺
3.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4.
【伐】
(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伐,击也。 、 《广雅》-伐,杀也。 、 宋·苏辙《太白山祈雨词》-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
【组词】
伐祭、 伐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