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8:11: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8:11:50
“作育”一词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培养、教育或养育的意思。它强调的是通过教育或培养的过程,使某人或某物成长、发展或成熟。
“作育”一词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作”有制作、创造之意,“育”则指养育、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现在的教育培养之意。
在**传统文化中,“作育”强调的是对下一代的精心培养,这与儒家文化中重视教育的传统相符。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来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
“作育”这个词给人一种温暖和责任感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父母或教师对年轻一代的关爱和期望。
在我的个人经历中,我记得我的父母总是强调“作育”的重要性,他们不仅在学业上支持我,也在品德和社交技能上给予我指导。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作育”:
在春日的阳光下,
作育着希望的种子,
每一滴汗水,
都是未来的承诺。
视觉上,“作育”可能让人联想到温暖的教室、专注的学生和慈祥的教师。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教室里的读书声或教师的讲解声。
在英语中,与“作育”最接近的词可能是“nurture”,它同样强调通过关爱和教育促进成长。
“作育”这个词在中文中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教育责任。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教育理念的体现。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作育”这个词,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对教育和成长的看法。
1.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2.
【育】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妇女生孩子。上为“母”及头上的装饰,下为倒着的“子”。)。
同本义。
【引证】
《广雅》-育,生也。 、 《书·盘庚》-无遗育。 、 《国语·晋语》-至如今不育。 、 《国语·周语》-子孙蕃育之谓也。 、 《易·渐》-妇孕不育,失其道也。
【组词】
节育、 育孕、 生儿育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