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1:24: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1:24:18
“抢抢攘攘”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们争先恐后,拥挤喧闹的场面。字面意思是指人们争抢东西,互相推挤,场面混乱。
“抢抢攘攘”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人群动态的生动描绘。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物质争抢,也包括了各种社会活动的描述。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节日或特殊日子的热闹场面,反映了人对于集体活动和节日氛围的重视。同时,它也揭示了社会竞争和物质追求的一面。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热闹、兴奋,但也可能伴随着混乱和压力。它让人联想到人群中的个体行为,以及在集体中的自我定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春节回家时经历过火车站的抢抢攘攘,那种拥挤和喧嚣让人印象深刻,也体会到了节日的独特氛围。
在诗歌中,可以将“抢抢攘攘”融入描述节日氛围的诗句,如:“灯火辉煌夜,人群抢抢攘攘,欢声笑语中,新年已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市场或节日场景的画作,人群密集,色彩斑斓。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人群的喧哗声、叫卖声和欢笑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ustling with activity”或“crowded and nois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能传达出类似的场景和氛围。
“抢抢攘攘”这个成语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它不仅描绘了具体的场景,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抢】
(形声。从手,仓声。本义:抢夺)。
同本义。
【引证】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抢夺声。 、 《广东军务记》-抢夺耕牛。
【组词】
抢火、 抢行、 抢了我的东西未必能使他变富;抢案、 抢掳
2.
【抢】
(形声。从手,仓声。本义:抢夺)。
同本义。
【引证】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抢夺声。 、 《广东军务记》-抢夺耕牛。
【组词】
抢火、 抢行、 抢了我的东西未必能使他变富;抢案、 抢掳
3.
【攘】
(形声。从手,襄(xiāng)声。本义:推让,退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攘,推也。 、 《礼记·曲礼上》-左右攘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小子何敢攘焉。 、 《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随流而攘。 、 《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 、 《汉书·艺文志》-合于尧之克攘。
4.
【攘】
(形声。从手,襄(xiāng)声。本义:推让,退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攘,推也。 、 《礼记·曲礼上》-左右攘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小子何敢攘焉。 、 《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随流而攘。 、 《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 、 《汉书·艺文志》-合于尧之克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