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44: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44:39
词汇“咍口”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似乎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因此,我将基于假设的情况来分析这个词汇,假设它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或者方言词汇。
假设“咍口”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可能的意思是“笑口”,即开口笑的样子。
假设“咍口”源自古代汉语,可能是由“咍”(笑的声音)和“口”(嘴巴)组合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在现代汉语中不再常用。
在古代文化中,笑容被认为是友好和积极的象征,因此“咍口”可能在古代文学中用来形容积极的人物形象。
“咍口”给人一种温暖和愉悦的感觉,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流和快乐的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个总是面带笑容的人,可能会用“咍口”来形容他的笑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花间咍口,笑语盈盈,共赏芳菲。”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面带笑容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轻快的旋律,如小提琴的欢快曲调。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类似的表达来描述笑容,如英语中的“smiling face”。
通过对“咍口”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词汇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尽管“咍口”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但它展示了语言的深度和历史。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表达的丰富性和深度。
1.
【咍】
(形声。从口,台声。本义:饥笑,嗤笑) 同本义。
【引证】
唐·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休为贫士叹,任受众人咍。
欢笑。
【引证】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欢咍温噱。
【组词】
咍口、 咍咍、 咍噱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