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8:17
正色厉声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态度严肃,言辞严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表情和说话方式都非常严肃认真,给人一种不容置疑的感觉。
在文学作品中,正色厉声 常用来描绘那些权威人士或者严肃角色的言行,以增强其权威性和说服力。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形容某人在特定情境下的严肃态度,例如在教育孩子或批评下属时。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军事,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专业人士在执行职责时的严肃态度。
同义词:严肃认真、郑重其事、一本正经 反义词:嬉皮笑脸、轻浮随意、漫不经心
正色厉声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字面意思直接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严肃态度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严肃态度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严肃和认真被视为重要的品质,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和正式环境中。正色厉声** 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在重要场合保持严肃和认真的态度。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庄重和权威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法庭、学校或其他需要严肃对待的场合。它也可能引发一种敬畏或紧张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正式会议上听到领导正色厉声地强调工作纪律,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会议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正色厉声,法官宣判,
正义之声,响彻云端。
想象一个法庭场景,法官正色厉声地宣读判决,背景音乐可能是庄严的进行曲,画面中法官的表情严肃,声音坚定有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tern and serious" 或 "grave and solem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严肃和认真的态度是相似的。
正色厉声 这个成语在描述严肃和认真的态度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语言上的严肃性,还反映了文化中对这种态度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而能处之从容,正色厉声决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1.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2. 【色】
3.
【厉】
(是“砺”的本字。从厂(hàn),象山崖形,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磨刀石)。
同本义。
【引证】
、 《诗·大雅》。陆德明《经典释文》:“厉,本又作砺。”-涉渭为乱,取厉取锻。
4.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