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4:1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4:16:42
词汇“慑栗”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慑”和“栗”。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慑栗”的字面意思是因恐惧而颤抖。其中,“慑”表示恐惧、害怕,“栗”表示因寒冷或恐惧而颤抖。结合起来,“慑栗”描述的是一种因极度恐惧而导致的身体颤抖状态。
“慑”字源自古代汉语,意为恐惧、害怕;“栗”字同样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一种树木,后引申为颤抖。两个字组合成“慑栗”,描述因恐惧而颤抖的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对恐惧和颤抖的描述往往与道德教化、警示教育相关,如古代文献中常用“慑栗”来形容人在面对道德或法律制裁时的反应。
“慑栗”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联想到黑暗、未知和不可控的情境,可能引发人们对生存本能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在一些恐怖电影或惊悚小说中遇到“慑栗”的描述,这种词汇的使用能够增强作品的氛围,让读者或观众更加投入。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慑栗”来描绘夜晚的寂静和神秘:
夜幕低垂,星辰慑栗,
风声鹤唳,月影婆娑。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黑暗中因恐惧而颤抖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低沉、紧张的音乐来增强“慑栗”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hiver with fear”或“tremble in terro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状态是相似的。
“慑栗”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准确地描述人在极度恐惧状态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1.
【慑】
(形声。从心,聂声。本义:恐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慑,失气也。 、 《礼记·乐记》。注:“犹恐惧也。”-柔气不慑。 、 《礼记·曲礼》。注:“犹怯惑也。”-则志不慑。 、 《荀子·礼论》-不至于隘慑伤生。 、 邵长蘅《阎典史传》-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 、 宋·苏轼《教战守》-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组词】
慑怯、 慑气、 慑息、 慑慑、 慑惮、 慑怖、 慑畏、 慑愕、 慑栗
2.
【栗】
(会意。甲骨文象结了果实的栗树形。本义:木名。果实也称栗,可食)。
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木材坚实,供建筑和制器具用;树皮可供鞣皮及染色用;叶子可喂柞蚕。
【引证】
《说文》-栗,栗木也。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公羊传·文公二年》-练主用栗。 、 《论语》-哀公同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组词】
栗主、 栗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