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40: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40:10
棨戟(qǐ jǐ)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棨和戟。棨是一种古代的仪仗用具,形状类似斧头,但较小,用于装饰或象征权威。戟是一种古代的兵器,类似于长矛,但矛头旁边有横向的刃,可以刺击也可以砍劈。棨戟合起来通常指代古代官员出行时所用的仪仗,象征着官员的权威和地位。
在文学作品中,棨戟常用来描绘古代官员的威严和仪式感,如在历史小说或古装剧中描述官员出行时的场景。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除非是在讨论历史或文化话题时。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或文物保护,棨戟作为一个历史文物,会被详细研究和讨论。
同义词:仪仗、权杖、节杖(这些词汇都与权威和仪式有关) 反义词:平民、庶民(这些词汇与普通百姓相关,与棨戟所代表的权威形成对比)
棨戟一词源自古代**的礼仪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棨戟逐渐从实际使用的仪仗转变为象征性的物品,更多地出现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在**古代社会,棨戟是官员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它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体现。
棨戟给人一种庄严、正式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仪式和权威。它可能唤起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我曾亲眼见到过棨戟的实物,那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官员的诗时,我可以这样写:“棨戟在前,仪仗随后,一步一庄严,历史的长河中,你是那不变的风景。”
想象一下,古代官员出行时,棨戟在阳光下闪耀,伴随着鼓声和号角,这种场景不仅视觉上震撼,听觉上也充满了历史的回响。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仪仗用具也有,如欧洲中世纪的权杖和节杖,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象征着权威和地位。
棨戟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信息,也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礼仪制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1.
【棨】
(形声。从木,啟省声。本义:古代用木制的一种符信,通过津关的凭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棨,传信也。 、 《汉书·文帝纪》。注:“棨者,刻木为合符也。”-除关无用棨传。
【组词】
棨传、 棨信
2.
【戟】
(会意。从戈,从榦(gàn)省。本义:古代兵器。青铜制,将矛、戈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
同本义 。一种可勾可刺的兵器, 出现于商、周,盛行于战国、汉晋各代。戟是一种分枝状兵器。
【引证】
《说文》-戟,有枝兵也。…今字误作戟。 、 《考工记·冶氏》。注:“今三锋戟也。”-戟广寸有半。 、 《诗·秦风·无衣》-修我矛戟。 、 《史记·项羽本纪》-交戟之卫士。 、 《广东军务记》-刀戟纵横。
【组词】
戟戈、 戟盾、 戟牙、 戟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