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32: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32:57
“大节不可夺”这个词汇源自**传统文化,字面意思是指在重大节日或关键时刻,人的气节、尊严或原则不能被侵犯或剥夺。它强调在重要时刻保持坚定和不可动摇的立场。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在面对困境时依然坚守原则和尊严。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提醒自己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和坚定。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道德伦理讨论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强调在重大决策时必须坚守的职业操守。
“大节不可夺”源自儒家文化,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个人的道德和精神上的坚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但其核心意义始终围绕着在关键时刻保持不可动摇的立场。
在**文化中,“大节不可夺”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紧密相关,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被用来评价一个人的品格和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期待。
这个词汇给人以坚定、勇敢和尊严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他们在面对困境时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遇到困难,面对压力和诱惑,我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体现了“大节不可夺”的精神,最终赢得了团队的尊重和信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风暴的中心,我站立,
大节不可夺,心如磐石。
任凭风浪起,我自岿然不动,
坚守信念,直至黎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英雄人物在风雨中坚定站立的形象。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庄严、坚定的乐曲,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表达“大节不可夺”的情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and firm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或“maintain one's integrit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强调在困难面前保持坚定和不可动摇的立场。
“大节不可夺”这个词汇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在现代社会中,它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定和尊严。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可】
5.
【夺】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夺,手持隹失之也。 、 《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给夺慈仁。 、 《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 、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荀子·富国》-勿夺农时。
【组词】
夺宗、 夺气、 夺魄、 夺胆、 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