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3:07: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3:07:29
“凝厚”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凝”和“厚”。字面意思上,“凝”通常指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或指聚集、凝聚;“厚”则指物体在某一方向上的尺寸较大,或指深厚、浓重。因此,“凝厚”可以理解为物质凝聚得非常紧密,或者形容某种状态、情感、氛围等非常浓重、深厚。
在文学中,“凝厚”常用来形容气氛、情感或物质的浓重、深厚。例如,可以形容冬天的雾气“凝厚”,或者形容某人的情感“凝厚”。 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特定的语境下,如描述某种物质的质地或某人的情感深度时,也可以使用。 在专业领域,如化学或物理学中,“凝厚”可能用来描述某种物质的凝聚状态或密度。
同义词:浓重、深厚、浓密、凝聚 反义词:稀、浅、分散、松散
“凝”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为水冻结;“厚”字则更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物体在某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两个字组合成“凝厚”,可能在古代文献中较少见,更多是在现代汉语中被使用和理解。
在中华文化中,“凝厚”常与稳重、深沉的情感或物质状态相关联,如形容墨色、情感或氛围的浓重。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深沉、内敛美学的追求。
“凝厚”这个词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可能让人联想到冬天的雪、深沉的情感或古老的墨迹。这种感觉可能引发人们对时间、历史或情感深度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凝厚”来形容某种食物的口感,如“这款巧克力的口感凝厚,让人回味无穷”。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色凝厚如墨,星辰隐匿无踪,唯有一轮明月,静静照耀着寂静的夜空。”
视觉上,“凝厚”可能让人联想到浓重的雾气、深色的墨迹或厚重的雪层。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低沉、厚重的声音,如大提琴的演奏。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dense”和“thick”来描述物质的浓密或情感的深厚。
“凝厚”这个词在描述物质状态或情感深度时非常有用,它传达了一种浓重、深厚的感觉。在学*汉语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的表达能力,使我的语言更加生动和精确。
1.
【凝】
(会意。古冰字,从水,从疑。疑,止也。疑亦声。本义:结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凝,水坚也。 、 《广雅》-凝,定也。 、 《诗·卫风·硕人》-肤如凝脂。 、 《考工记》-凝土以为器。 、 《礼记·乡饮酒义》-天气严疑之气。 、 枚乘《七命》-霜锷水凝。 、 唐·岑参《走马川行》-幕中草檄(xì)砚水凝。
【组词】
凝寒、 凝冰、 凝雨、 凝涸、 凝霜
2.
【厚】
(会意。从厂(hǎn),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地壳厚。与“薄”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正月》-谓地盖厚。 、 《礼记·乐记》。注:“深厚,山川也。”-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左传·隐公元年》-厚将崩。 、 《素问·王常政大论》-见于厚土。
【组词】
厚土、 厚地、 厚坤、 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