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1:45: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1:45:00
卧冰哭竹 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寓言故事。字面意思是在冰上躺卧,对着竹子哭泣。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极度悲伤或绝望的情境。
在文学作品中,卧冰哭竹 常用来描绘主人公在极端困境中的心理状态,如失恋、失去亲人或遭遇重大挫折时的悲痛。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讲述悲伤故事或表达深切哀伤时,仍可能被引用。
卧冰哭竹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寓言故事,具体故事内容可能因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泛指极端的悲伤和绝望。
在传统文化中,卧冰哭竹** 反映了人们对情感表达的一种传统观念,即情感的深度和强度可以通过极端的行为来体现。这种表达方式在古代文学和艺术中常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情感表达的一种审美倾向。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深切的同情和理解。它让我联想到人们在面对无法挽回的损失时的无助和绝望,这种情感的强烈表达在文学和艺术中常常被用来打动人心。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我没有直接使用过这个成语,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我经常遇到这个成语,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古代人物的情感世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卧冰哭竹声声哀,
寒风凛冽心更寒。
情深似海难自拔,
泪洒长空梦已残。
想象一个人孤独地躺在冰冷的冰面上,对着周围的竹林哭泣,这种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配合悲伤的音乐,可以增强这种情感的表达。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心如刀割”(heart-wrenching)或“痛不欲生”(life-shattering),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极端的悲伤和绝望。
卧冰哭竹 这个成语在*语言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个表达极端悲伤的词汇,也是理解古代文学和艺术情感表达的重要窗口。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更深入地把握和传达复杂的情感。
晋朝时期,孝子王祥对待后母如同生母一样,后母得病想吃鱼,正天寒地冻,王祥脱衣卧冰,冰化开,跳出双鲤,王祥拿回家煮给后母吃。楚人孟宗对待母亲也十分孝顺,冬天母亲想吃竹笋,孟宗冒雪进入竹林,扶竹林而痛哭,竹为之感到而立即长出笋尖来
1.
【卧】
(会意。从人臣。“臣”是竖立的眼睛。本义: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
同本义。
【引证】
《孟子》。焦循正义:“卧与寝异,寝于床,卧于几。统言之则不别。”-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一生伏案卧。
2.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
3.
【哭】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xuān),表示号呼;中间象一人擗踊的样子。本义:悲痛出声,声泪俱下)。
同本义(有声有泪)。
【引证】
《说文》-哭,哀声也。 、 张博《五人墓碑记》-哭声震天动地。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次,向师而哭。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 《苛政猛于虎》-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组词】
哭哭嘶嘶、 哭唠叨、 哭踊、 哭临
4.
【竹】
(象形。小篆字形,象竹茎与下垂的叶片。“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竹”的字大部分是乐器、竹器和记载文字的东西。本义:竹子)。
同本义 。多年生常绿植物。茎杆有节,中空,可供建筑用,又可作造纸原料,还可以制成乐器。
【引证】
《说文》-竹,冬生草也。象形。 、 柳宗元《小石潭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世说新语·政事》-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
【组词】
竹笋汤、 竹夫人、 竹撞、 竹箨、 竹笥、 竹蓖、 竹笆、 竹皮、 竹母、 竹工、 竹匠、 竹席、 竹笪、 竹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