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13: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13:15
“游兵”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在战场上行动自由、不受固定编制约束的士兵。基本含义是指那些不属于正规军队编制,行动灵活、独立作战的士兵或小股部队。
在文学中,“游兵”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受传统束缚、自由奔放的人物形象,如某些小说中的流浪剑客或独立思考者。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形容那些不按常理出牌、行为难以预测的人。在军事专业领域,它特指那些执行特殊任务、独立行动的士兵或小组。
同义词:散兵、游侠、独行侠 反义词:正规军、编制内士兵、固定成员
同义词中的“散兵”强调的是无组织的状态,而“游侠”和“独行侠”则更多带有英雄主义和浪漫色彩。反义词则强调了组织性和纪律性。
“游兵”一词源于古代军事用语,最初指的是那些不属于正规军队的士兵,后来逐渐扩展到形容任何不受约束、自由行动的人或团体。
在许多文化中,“游兵”常被赋予英雄主义色彩,如古代的游侠骑士或现代的独立战士,他们往往代表着反抗权威、追求自由的精神。
“游兵”一词常带有一种浪漫和冒险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自由、勇敢和不拘一格的形象。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像游兵一样的同事,他总是能提出新颖的想法,不受传统思维的限制,为团队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游兵”:
在思想的战场上,我是那游兵,
穿梭于观念的森林,无拘无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身着简单装备、手持武器的士兵,独自在荒野中行走。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声、脚步声和偶尔的鸟鸣,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坚定的氛围。
在英语中,“游兵”可以对应为“free-lancer”或“rogue”,前者强调自由职业者的独立性,后者则带有一定的叛逆和不守规矩的意味。
“游兵”一词不仅在军事领域有其特定的含义,在更广泛的文化和语言表达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它代表着自由、独立和创新,是语言中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游兵”这一词汇,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表达那些不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创新的思想和行为。
1.
【游】
(形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游,旌旗之流也。 、 《诗·长发》-为下国缀旒。 、 《左传·桓公十二年》-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2.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