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9 23:3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9 23:39:47
清风高节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清新的风和高尚的节操。它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品行高洁,不受世俗污染,保持高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在文学作品中,清风高节 常用来赞美那些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不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文章中,它可以用来强调某人的道德品质。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中,这个词组可以用来讨论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清风高节 这个词汇源自**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一种超越物质诱惑,追求精神层面的高尚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组的意义没有太大变化,但在现代社会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清风高节** 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特质,与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概念相呼应。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组常用来批评那些道德败坏的行为,同时赞扬那些坚守道德底线的人。
清风高节 这个词组给人以清新、高尚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山间的清风和坚守原则的人。它激发人们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和对道德败坏的厌恶。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他无论在学术还是生活中都保持着清风高节的态度,这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清风拂面来,高节心中存。 世事多变迁,唯此不变真。
清风高节 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山林、清新的空气和悠扬的古琴声,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高尚、纯净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integrity”(正直)和“virtue”(美德),它们都强调了道德上的高尚和行为的正直。
清风高节 这个词汇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赞美,也是对社会道德的一种期待。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组提醒我要保持高尚的道德标准,不受外界诱惑的影响。
我有清风高节在,知君不负岁寒交。
果然华歆后来附了曹操,杀伏皇后,废汉献帝,管宁~,浊世不污。
1.
【清】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同本义。与“浊”相对。
【引证】
《孟子》-沧浪之水清兮。 、 《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身赴清池。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发之欲其清。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水尤清冽。
【组词】
清直、 清波、 清泚、 清涟、 清活活、 清照、 清悠悠、 清深、 清酤、 清雨、 清英、 清茗
2.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
3.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4.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