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56: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56:28
泽及枯骨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恩泽能够到达已经死去的枯骨”。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恩德深厚,能够惠及已经死去的人或事物,或者比喻恩惠普及到极远的地方或极久远的后代。
在文学作品中,泽及枯骨 常用来形容君主或领导者的仁政能够惠及百姓,即使是最底层的人民也能感受到恩惠。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政治或社会问题时,可能会被引用。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政策的影响和领导者的德行。
同义词:恩深义重、恩泽广被、恩惠无边 反义词:恩断义绝、恩将仇报、恩怨分明
泽及枯骨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籍,如《左传》等历史文献中,用来形容君主的仁德能够惠及百姓,即使是已经死去的人也能感受到恩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深厚恩德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泽及枯骨** 强调的是君主或领导者的仁德和恩惠,这种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理念,即领导者应该以民为本,施恩于民,使得社会和谐稳定。
这个成语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一个充满仁爱和关怀的社会,即使是最弱势的群体也能得到照顾和保护。
在日常生活中,泽及枯骨 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人,他们的善行能够影响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化雨润心田, 泽及枯骨暖人间。 仁心善举传千古, 恩泽绵延无绝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君主巡视民间,百姓欢欣鼓舞的场景,音乐可以选择柔和的古筝曲,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ven the dead feel the warmth of the sun”,用来形容恩惠的普及和深远影响。
泽及枯骨 这个成语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仁政理念,它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和传达**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
圣德之君,~,何况我等人民,不沾雨露之恩。
1.
【泽】
(形声。从水。睪(yì)声。本义::光泽,润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泽,光润也。 、 《礼记·曲礼》-共饭不泽手。 、 《礼记·少仪》-泽剑首。 、 《考工记·慌氏》-实诸泽器。 、 《荀子·礼论》-顺非而泽。 、 《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 、 《素问·经络论》-热多则淖泽。 、 《素问·玉机真藏论》-色沃不泽。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色泽莹润。 、 宋·沈括《梦溪笔谈》-根色鲜泽。 、 王安石《太古》-仁义不足泽其性,礼乐不足锢其情。
【组词】
泽雨、 泽器、 色泽
2.
【及】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及,逮也。 、 《史记`项羽本纪》-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 《左传隐公元年》-无庸,将自及。
【组词】
赶不及、 企及、 來得及、 及面、 及时应令
3.
【枯】
(形声。从木,古声。本义:枯槁,草木干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枯,槁木也。 、 《礼记·月令》-草木蚤枯。 、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唐·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 、 《资治通鉴》-载燥荻枯柴。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菀枯顷刻。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八月禾未枯。
【组词】
枯荣、 枯凋、 枯索、 枯梧、 枯鱼、 枯腊
4.
【骨】
尚未开放的花朵。
表示声、形、动作。
【组词】
骨都都、 骨骨农农、 骨辘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