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8 06:4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8 06:40:20
“沈思翰藻”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沈思、翰、藻。其中,“沈思”指的是深沉的思考,“翰”原指书写用的羽毛,后泛指书写,“藻”则指文采、辞藻。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深思熟虑后写出的文采斐然的文章。
在文学语境中,“沈思翰藻”常用来形容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文学评论或学术讨论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在专业领域,如文学研究、写作教学等,这个成语被用来指导和评价创作过程和作品质量。
同义词:
反义词:
“沈思翰藻”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每个字都有其传统的意义和用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集中在文学创作和评价领域,成为衡量作品深度和文采的一个标准。
在**传统文化中,文学创作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需要作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考能力。因此,“沈思翰藻”这个成语体现了对文学创作的高标准要求,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学价值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以庄重、深邃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那些经过长时间思考和精心雕琢的文学作品。它鼓励人们在创作时深入思考,追求文采与思想的统一。
在写作课程中,我曾被要求使用“沈思翰藻”的标准来评价同学的作品,这让我更加重视在写作前的思考和准备,以及对文采的追求。
在诗歌创作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沈思翰藻间,笔下生花处,心语自流传。”
想象一位作家在安静的书房中,灯光柔和,笔尖在纸上轻轻滑动,伴随着沙沙的书写声,这种场景与“沈思翰藻”的意境相得益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rofound and eloquent writing”,强调写作的深度和表达的优雅。
“沈思翰藻”这个成语在我对文学创作的理解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提醒我在写作时要注重思考的深度和文采的展现。在未来的学*和创作中,我将继续探索如何在作品中实现思想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1.
【沈】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
【引证】
《左传·文公三年》。朱骏声曰:“国在今河南汝州汝阳县东南。定(公)四年蔡灭之。”-伐沈。
姬姓。一说姒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季载。在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为蔡所灭。
2.
【思】
多胡须的样子
【组词】
于思
3.
【翰】
(形声。从羽,倝(gàn)声。本义:天鸡,也叫锦鸡或山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翰,天鸡,赤羽也。 、 《逸周书·王会》-蜀人以文翰;文翰者,若皋鸡。
【组词】
翰音
4.
【藻】
(形声。从艸,澡声。本义:藻类植物,古专指水藻)。
同本义 。隐花植物的一大类,没有根、茎、叶等部分的区别,有叶绿素可以自己制造养料,种类很多,海水和淡水里都有。
【引证】
《诗·鲁颂·泮水》-薄采其藻。 、 《左传·隐公三年》。注:“聚藻也。”-蘋蘩蕰藻之菜。 、 《诗·召南·采蘋》-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组词】
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