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9:44: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9:44:56
词汇“正意”在中文中的基本定义是指正确的意义或真正的意图。它强调的是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而非表面的或误解的含义。
“正意”字面意思是指正确的意义或真正的意图。在语境中,它通常用来指代某个词语、句子或行为的真正含义,而不是被误解或曲解的意义。
“正意”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字面组合“正”和“意”分别表示正确和意义,结合后形成了一个表达正确意义的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论语》等经典著作中。
在**文化中,“正意”强调的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理解,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和“正道”有相似之处,强调的是正确和恰当的行为和理解。
“正意”给人一种清晰和明确的感觉,它帮助人们消除疑惑,找到事物的真正价值。在沟通中,它是一种寻求共识和理解的桥梁。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正意”来帮助他人理解我的真实意图,尤其是在表达复杂或敏感的话题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光下的正意,是夜的宁静与深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其中一个人在解释某物的正意,周围的人都在认真倾听。音乐上,可以选择一首旋律清晰、节奏稳定的音乐,来表达“正意”的明确和坚定。
在英语中,“true meaning”或“genuine intention”可以对应“正意”,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意义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正意”是一个在理解和沟通中非常重要的词汇,它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避免误解和歧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正意”是提高沟通效率和准确性的关键。
1.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2.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