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42: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42:22
“孝廉方正”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
综合起来,“孝廉方正”形容一个人品德高尚,既孝顺又廉洁,行为正直,不偏不倚。
在文学作品中,“孝廉方正”常用来形容古代官员或士人的品德。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道德品质或历史人物时可能会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伦理学,这个词组用于深入分析和评价人物的道德品质。
“孝廉方正”源自**古代的科举制度,其中“孝廉”是指通过孝廉科考试选拔的人才,这些人被认为具有孝顺和廉洁的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组逐渐被用来泛指任何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孝廉方正被视为理想的人格特质,特别是在儒家文化中,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这种价值观在社会中被广泛推崇,尤其是在教育和官场中。
这个词组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高尚、纯洁和值得尊敬的形象。它鼓励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追求更高的标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讨论道德教育或评价某人的行为时使用这个词组。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能会用“孝廉方正”来教育孩子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孝廉方正心,清风明月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士人,端庄正直,身穿官服,面带微笑,给人一种清正廉洁的感觉。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筝的悠扬声音,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价值观和品质也有相应的表达,如英语中的“virtuous”(有德行的)和“upright”(正直的),但“孝廉方正”更具体地结合了**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价值观。
“孝廉方正”是一个富含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理想的人格特质,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道德品质的高度重视。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化精髓,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1.
【孝】
(形声。从老省,从子。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 、 《墨子经》-孝利亲也。 、 《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 、 《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 、 《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 、 《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 《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 、 《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 、 《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 、 《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 《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 、 《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
【组词】
孝弟、 孝慈、 孝养
2.
【廉】
(形声。从广(yǎn),兼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厅堂的侧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堂之侧边曰廉,故从广。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户五尺,士三尺。堂边皆如其高。-廉,仄也。 、 《仪礼·乡饮礼》。郑玄注:“侧边曰廉。”-设席于堂廉东上。 、 《汉书·贾谊传》-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
3.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
4.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