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1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3:53
放声:字面意思是指放开声音,不受限制地发出声音。基本含义是指大声地说话、唱歌或哭泣等,通常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或吸引他人的注意。
“放声”一词由“放”和“声”两个字组成。“放”字有放开、释放的意思,“声”字指声音。在古代汉语中,“放声”就已经存在,用来描述放开声音的行为。随着语言的发展,其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
在某些文化中,放声表达情感被视为一种健康的情感释放方式。然而,在其他文化中,过度放声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不恰当。
“放声”常常与强烈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伤、喜悦或愤怒。它能够激发听者的共鸣,增强情感的传递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观看悲剧电影时听到周围人放声哭泣,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感到人类情感的共通性。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放声”来增强情感的表达:
当夜幕降临,我放声歌唱, 星辰听我,月儿伴我。
想象一个人在广阔的草原上放声歌唱,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天地间,这种场景能够激发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不同语言中,“放声”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基本含义相似。例如,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et out a loud voice”。
“放声”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声音的释放,还承载了情感的表达。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并恰当使用“放声”能够增强沟通的情感深度。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