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1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7:50
“四使徒”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通常指的是四位重要的使徒,即教中的四位主要传教者。在教传统中,这通常指的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中的四位:彼得、约翰、雅各和安德烈。
在文学中,“四使徒”可能被用来象征忠诚、牺牲和信仰的力量。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或历史讨论中。在专业领域,如研究或艺术史,这个词汇可能会被详细讨论,尤其是在涉及**教艺术和文学作品时。
同义词可能包括“四门徒”或“四传教者”,这些词汇在特定语境下可以互换使用。反义词可能不太适用,因为这个词汇具有非常特定的含义。
“四使徒”这个词汇源自拉丁语“quattuor apostoli”,直接翻译为“四位使徒”。在**教历史中,这个词汇一直用来指代这四位特定的使徒,没有太大变化。
在教文化中,“四使徒”代表了信仰和教义的传播者。他们的形象和故事在艺术、文学和实践中广泛出现,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词汇可能唤起对忠诚、信仰和牺牲的正面情感。对于信徒来说,这四位使徒是榜样和灵感的来源。
在参观一座古老的教堂时,我曾看到一幅描绘“四使徒”的壁画,这让我对他们的历史和象征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信仰的海洋中,四使徒如灯塔般指引,他们的故事,如波涛般永不止息。”
看到“四使徒”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如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作品,或者是教堂中庄严的唱诗声。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领袖或传教者也可能被赋予类似的象征意义,尽管具体人物和故事会有所不同。
“四使徒”这个词汇在教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了信仰的传播者,也是艺术和文学中的常见主题。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教文化和历史。
1.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2.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
3.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