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1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0:14
词汇“喑气吞声”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喑”、“气”、“吞”、“声”。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喑气吞声”字面意思是指压抑自己的声音和气息,不敢发出声响。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压力或恐惧之下,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情感,默默忍受。
“喑气吞声”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面对权威时的普遍心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描述。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忍”和“和”,因此“喑气吞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敢维护自己权益的行为。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无奈。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压力下无法发声的个体,引发对社会正义和个体权益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喑气吞声”的情况,比如在职场中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有时为了保住工作或避免冲突,我们可能会选择沉默。
在诗歌中,可以将“喑气吞声”融入描述历史变迁或个人情感的诗句中,如:“岁月喑气吞声过,英雄泪洒无声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沉默的人群,他们的表情透露出无奈和压抑。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低沉、缓慢的旋律来表达这种沉默和压抑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英文中的“bite one's tongue”(忍住不说)或“keep a low profile”(保持低调)可以传达类似的意思。
“喑气吞声”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人在压力下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现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和描述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个人情感。通过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以及它在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1.
【喑】
(形声。从口,音声。本义:小儿哭泣不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喑,宋齐谓儿泣不止曰喑。
2.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
3.
【吞】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吞,咽也。 、 《后汉书·杜笃传》注-吞舟大鱼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吞长江。 、 宋·苏轼《石钟山记》-与风水相吞吐。 、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气吞万里如虎。
【组词】
吞炭、 吞舌、 吞舟、 吞刀刮肠、 吞牛、 吞咀、 吞下一条鳝鱼
4.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