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7 23:36: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7 23:36:38
词汇“就养”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汇,它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就养”字面意思是指在某地或某处供养、养活。它通常指的是在某地居住并得到供养,或者在某处得到生活所需的支持。
在文学作品中,“就养”可能出现在描述某人因某种原因(如战争、灾难)而被迫离开家乡,到另一个地方寻求生活支持的场景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或地区可能会有所使用。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经济学中,可能会讨论到“就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经济现象。
同义词:供养、养活、寄养 反义词:自立、独立生活
“就养”由“就”和“养”两个字组成。“就”有接近、到达的意思,“养”则指供养、养活。这个词汇的组合反映了其基本含义,即到达某地并得到供养。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成员之间有相互供养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就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对于我来说,“就养”这个词带有一种无奈和依赖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自立,需要依赖他人生活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家庭变故而需要就养在亲戚家中的朋友。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理解“就养”这个词的实际含义和社会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就养”:
在陌生的屋檐下,
我学会了就养,
不是因为懒惰,
而是命运的安排。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老人坐在养老院的窗边,望着外面的世界,背景音乐是轻柔的钢琴曲,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就养”的宁静与安详。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to be supported”或“to be taken care of”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通过对“就养”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还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社会责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情感。
1.
【就】
(会意。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2.
【养】
(形声。从食,羊声。本义:饲养)。
供养,奉养;抚育。
【引证】
《说文》。古文从攴,未详。疑厮养作此字。-养,供养也。 、 《礼记·郊特牲》-凡食养阴气也,凡饮养阳气也。 、 《荀子·礼论》-殳能生之不能养之。 、 《韩非子·五蠹》-养不亏。 、 、 《韩非子·五蠹》-不食力而养足。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养公姥。 、 、 《史记·魏公子列传》-归养。 、 宋·王安石《伤仲永》-以养父母。
【组词】
养娇囡、 养家人、 养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