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43: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43:59
“击其不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攻击对方没有预料到的地方或时机。基本含义是指在对方毫无准备或意料之外的时候进行攻击或采取行动,以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击其不意”常用于描述战争策略、阴谋诡计或意外。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任何突然的、出乎意料的行动或。在专业领域,如军事、策略规划等,这个词汇强调的是在对方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采取行动的重要性。
“击其不意”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兵法和战争策略,强调在对方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攻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军事领域,也用于日常生活和商业策略中。
在**文化中,“击其不意”体现了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在社会交往和竞争中,能够出其不意地采取行动往往能获得优势。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惊讶和赞叹,因为它代表了智慧和策略的成功应用。在联想上,可能会想到古代战争中的智谋家,如诸葛亮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运用“击其不意”的策略,提前完成任务并在截止日期前提交,给评审团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将“击其不意”融入描述自然界中突然的变化,如:“春风不意,击醒了沉睡的花蕾。”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战场上的突然袭击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鼓声和兵器碰撞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catch someone off guard”或“take by surprise”,都强调了在对方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采取行动的概念。
“击其不意”这个词汇不仅在军事策略中有重要应用,也在日常生活和商业竞争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有创新思维和出其不意的策略,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
是时,世宗新即位,以谓旻幸周有大丧,而天子新立,必不能出兵,宜自将以~。
1.
【击】
(形声。从手,毄(jī)声。本义:敲击,敲打)。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以击柱。 、 、 《资治通鉴·唐纪》-留击柝者。 、 、 《楚辞·九歌·国殇》-援玉 枹兮击鸣鼓。
【组词】
击壤、 击节、 击鞠
2.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