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26: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26:22
“拙作”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拙劣的作品”。其中,“拙”表示笨拙、不熟练或质量不高,“作”指作品或创作。因此,“拙作”通常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表示作者自认为作品不够好或不够成熟。
在文学语境中,“拙作”常用于作者自谦地介绍自己的作品,尤其是在给读者或同行推荐自己的作品时。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用,但在正式的书信或演讲中,作者可能会使用“拙作”来表达谦虚。在专业领域,如学术论文或艺术作品的介绍中,作者也可能使用“拙作”来表示对自己作品的谦逊态度。
“拙”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为笨拙、不灵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拙”逐渐被用来形容各种不完美的事物。而“作”字则有创作、作品的意思,两者结合形成了“拙作”这一词汇,用以自谦地描述自己的作品。
在传统文化中,谦虚是一种美德。因此,“拙作”这样的词汇体现了作者的谦逊态度,也符合文化中推崇的“谦受益,满招损”的价值观。
“拙作”这个词给人一种谦虚、低调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一个勤奋但不太自信的创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指导。
在学术交流中,我曾使用“拙作”来介绍自己的研究论文,表达了对同行专家的尊重和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谦逊态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笔下生拙作,字字皆心血,句句诉衷情。”
想象一个安静的书房,一盏柔和的灯光下,一位作者正在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品,这种场景与“拙作”这个词紧密相连。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y humble work”或“my modest creation”,都表达了类似的谦虚态度。
“拙作”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体现。在学*语言和进行文化交流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深入分析“拙作”,我更加明白了词汇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色彩,这对于提升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理解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拙】
(形声。从手,出声。本义:笨拙,不灵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拙,不巧也。 、 《广雅》-拙,钝也。 、 《墨子·贵义》-不利于人谓之拙。 、 《书·盘庚》-予亦拙谋。 、 《离骚》-理弱而媒拙兮。 、 《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抱朴子》-每动作而受嗤,言发口而违理者,拙人也。 、 《史记·货殖列传》-拙者不足。 、 《楚辞·离骚》-理弱而媒兮,恐导言之不固。 、 唐·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 《红楼梦》-姐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作伴,也可解些烦闷。
【组词】
性拙、 拙行、 拙诚、 拙鸠、 拙薄、 拙守
2.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