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54: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54:21
喝令:动词,意指大声命令或指示他人做某事。通常带有强制性或权威性,常用于正式或严肃的场合。
细微差别:
喝令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喝”(大声喊叫)和“令”(命令)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喝”常用于表示大声喊叫,而“令”则表示命令或指示。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词合并形成了“喝令”,用于表示大声的命令。
在传统文化中,喝令常与权威和秩序相关联。在现代社会,喝令在法律、军事、教育等领域仍占有重要地位,用于维护秩序和执行任务。
喝令常带有一种严肃和权威的情感,可能引起听者的紧张或敬畏。在个人联想中,喝令可能与纪律、责任和紧急情况相关联。
在个人经历中,喝令可能出现在学校、工作或公共场合。例如,在学校,老师可能会喝令学生保持安静;在工作中,经理可能会喝令员工完成紧急任务。
诗歌:
在风暴的呼啸中,船长喝令,
船员们齐心协力,迎风破浪。
喝令声中,是坚定的信念,
是团结的力量,是胜利的希望。
视觉联想:想象一位军官在战场上大声喝令士兵前进,士兵们整齐划一地执行命令。 听觉联想:听到一声响亮的喝令,如“全体注意!”,随后是整齐的脚步声和行动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hout orders”或“command loudly”,在不同文化中,喝令的使用和接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权威和秩序的概念。
喝令是一个具有强烈权威性和强制性的词汇,常用于正式和严肃的场合。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深入学习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语言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在个人表达和创作中灵活运用。
1.
【喝】
大声喊叫。
【引证】
《广苍》-喝声之幽也。 、 《庄子·庚桑楚》-嗌不喝。
【组词】
呼幺喝六;喝神弄鬼、 喝号、 喝拳、 喝报、 喝喊
买卖时吆定商品的价钱。
【引证】
《醒世恒言》-主人家接来,解开包袱,逐疋翻看一过,将称准一准,喝定价格,递与一个客人。
2.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