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03: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03:32
涕泗: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眼泪和鼻涕,通常用来形容极度悲伤或哭泣时的状态。在古代文学中,涕泗常用来描绘人物因悲伤而流泪的情景。
文学语境:在古典文学中,如《诗经》、《楚辞》等,涕泗常用来表达深切的哀伤和悲痛。例如,“涕泗滂沱”形容眼泪和鼻涕如大雨般倾泻,极言其悲痛之深。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涕泗的使用较少,通常会被更通俗的词汇如“哭得稀里哗啦”所替代。
专业领域:在医学或心理学领域,涕泗可能被用来描述情绪激动时的生理反应。
同义词:泪流满面、泪如雨下、泪眼汪汪
反义词:笑容满面、喜笑颜开(这些词汇与涕泗的悲伤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词源:涕泗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涕”指眼泪,“泗”指鼻涕。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象地描述了哭泣时的生理现象。
演变:随着语言的发展,涕泗的使用逐渐减少,被更多现代词汇所替代,但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古代**文化中,涕泗常被用来强调情感的强烈和真实。在儒家文化中,表达悲伤和哀痛被视为一种道德和情感的体现。
涕泗一词给人以悲伤和哀痛的联想,它能够唤起人们对失去亲人或经历重大悲痛时刻的情感记忆。
在个人生活中,涕泗可能与某些悲伤的**或经历相关联,如亲人的离世、失恋等,这些时刻可能会让人产生涕泗横流的情感反应。
在诗歌中,涕泗可以被用来增强情感的表达,例如:
夜深人静时,
涕泗沾巾湿。
思念如潮涌,
泪眼望天涯。
涕泗的视觉联想可能是泪流满面的形象,而听觉联想可能是哭泣时的抽泣声或哽咽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ears and snot”,但这种表达不如涕泗在汉语中那样富有文学色彩和情感深度。
涕泗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词汇,虽然在现代口语中使用较少,但在文学和情感表达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描述了哭泣的生理现象,更承载了深厚的情感和文化意义。在学*汉语和理解**文化时,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1.
【涕】
(形声。从水,弟声。先秦时期,“涕”指眼泪,后来出现了“泪”,两字就同义并用了。本义:眼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泣也二字当作目液也三字。转写之误也。毛传皆云:“自目出曰涕。”-涕,泣也。 、 《列子·汤问》-悲愁垂涕。 、 司马相如《长门赋》-涕流离而从横。 、 《诗·小雅·小明》-涕零如雨。 、 《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汪然出涕。 、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泪满衣裳。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德威流涕。
【组词】
涕泗、 痛哭流涕
2.
【泗】
(形声。从水,四声。本义:泗水)。
同本义。
【引证】
《书·禹贡》-泗滨浮磬。 、 《国语·鲁语》-宣公夏滥于泗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