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5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58:02
涕泪交下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眼泪和鼻涕一起流下来。这个成语形容极度悲伤或感动时,情感无法自控,泪水和鼻涕同时流下的情景。
在文学作品中,涕泪交下 常用来描绘人物在极度悲伤或感动时的情感状态,增强情感的表达力。在口语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因为悲伤或感动而哭泣的情景。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批评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人物的情感反应。
同义词:泪流满面、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反义词:喜笑颜开、心花怒放、欢天喜地
涕泪交下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结构直接反映了其含义。在古代文学中,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至今仍保留其原始意义,没有发生显著的语义变化。
在文化中,哭泣常常被视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悲伤或感动的场合。涕泪交下** 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观念,强调了情感的真实性和强烈性。
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深沉的悲伤和强烈的情感释放。它提醒我情感的力量和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观看一部感人的电影时,我感受到了涕泪交下的情感体验,那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那寂静的夜晚,星光下,
我涕泪交下,思念如潮。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哭泣的场景,眼泪和鼻涕交织在一起。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哭泣的声音,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ears streaming down one's face",虽然不如 涕泪交下 那样形象和生动,但也传达了类似的情感状态。
涕泪交下 这个成语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情感的强烈和真实。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帮助我更好地传达和理解复杂的情感状态。
彧闻乐声,歔欷,涕泪交下,悲感傍人,衍为之不乐。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1回:“一阵心酸,不觉~,竟要哭出声来。”
1.
【涕】
(形声。从水,弟声。先秦时期,“涕”指眼泪,后来出现了“泪”,两字就同义并用了。本义:眼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泣也二字当作目液也三字。转写之误也。毛传皆云:“自目出曰涕。”-涕,泣也。 、 《列子·汤问》-悲愁垂涕。 、 司马相如《长门赋》-涕流离而从横。 、 《诗·小雅·小明》-涕零如雨。 、 《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汪然出涕。 、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泪满衣裳。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德威流涕。
【组词】
涕泗、 痛哭流涕
2.
【泪】
(形声。从水,戾(lì)声。简化字“泪”是个从“水”从“目”的会意字。本义:眼泪)。
同本义。
【引证】
《晋书·羊祜传》-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坠泪碑。 、 《战国策·燕策》-士皆垂泪涕。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组词】
涕泪、 泪波、 泪泉、 泪球、 泪晶
3.
【交】
(象形。小篆字形,象人两腿交叉形。本义:交叉)。
脚胫相交。
【引证】
《说文》-交,交胫也。 、 《战国策·秦策》-交足而待。 、 《礼记·王制》-雕题交趾。
【组词】
交趾
4.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