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4:48
词汇“洿池”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洿池”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
“洿池”的字面意思是污秽的池塘,其中“洿”指的是污秽、不洁,“池”则是指池塘。在古代文献中,“洿池”常用来形容环境恶劣、水质污浊的池塘。
在文学作品中,“洿池”可能被用来象征腐败、堕落或社会的不公。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被使用,因为它过于文雅和生僻。在专业领域,如环境科学中,可能会用更现代的词汇来描述类似的场景。
“洿池”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洿”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污也”,而“池”则是指池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倾向于使用更简洁明了的词汇来描述类似的概念。
在古代社会,环境污染的问题可能不如现代社会突出,但“洿池”这样的词汇反映了人们对环境卫生的关注。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批判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
提到“洿池”,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污秽、不洁和腐败,这种词汇往往带有负面情感色彩,可能引发人们对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很少被使用,但如果遇到环境污染的场景,可能会用“洿池”来形容那种令人不悦的环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遗忘的角落,洿池静静躺着,映照着岁月的沧桑。”
想象一个被污染的池塘,水面上漂浮着垃圾,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和厌恶。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类似的表达来描述污浊的池塘。
“洿池”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人们对环境卫生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
1.
【洿】
(形声。从水,夸声。夸,于声。本义:水不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洿,浊水不流也。 、 《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洿池。
【组词】
洿池、 洿渎
2.
【池】
(形声。从水,也声。本义:水停积处)。
水塘。
【引证】
《广韵》-池,停水曰池。 、 《中文大辞典》-穿地畜水,圆者曰池,方者曰塘。 、 《诗·大雅·召》-池之竭矣。 、 《诗·小雅·无羊》-或饮于池。 、 《礼记·月令》。注::穿地通水曰池。”-毋漉陂池。 、 《周礼·雍氏》。注:“谓陂障之水道也。”-掌沟渎浍池之禁。 、 《国语·周语》-囿有林池。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组词】
游泳池;池苑、 池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