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07: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07:07
农奴制是一种封建社会中的社会经济制度,其中农奴(即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被迫为地主提供劳动,通常没有自由离开土地的权利。农奴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权和劳动力的紧密结合,农奴的人身自由受到严重限制。
农奴制一词源自拉丁语“servitus”,意为奴役状态。在中世纪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农奴制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形态。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农奴制逐渐被废除,但其影响在某些地区仍可见。
农奴制在历史上是许多国家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俄国、中世纪的欧洲等。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压迫,是社会变革的重要议题。
农奴制往往让人联想到苦难、压迫和不自由。它激发人们对社会正义和人权的思考,促使人们反思历史中的不公和现代社会中的类似问题。
在个人经历中,农奴制可能通过历史教育或文学作品被了解,激发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意识和对自由的珍视。
在诗歌中,农奴制可以被用来象征束缚和苦难:
铁链锁不住晨曦的呼唤, 农奴的心在自由中翱翔。
农奴制可能让人联想到沉重的铁链声、破旧的农舍和辛勤劳作的身影。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农奴在田间劳作的油画。
在不同文化中,农奴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历史背景。例如,俄国的农奴制与中世纪欧洲的农奴制在具体实施和影响上有所不同。
农奴制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和压迫。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农奴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历史和人类发展的复杂性。通过对农奴制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由和平等的价值,并在现代社会中推动正义和平等的实现。
1.
【农】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林,从辰。古代森林遍野,如要进行农耕,必先伐木开荒,故从“林”;古代以蜃蛤的壳为农具进行耕耨,故从“辰”。小篆认为从晨,囟(xìn)声。从“晨”,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意。本义:耕,耕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耕必作于晨,故从晨。-农,耕也。 、 《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 、 《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 、 晁错《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 汉·贾谊《论积贮疏》-殴民而归之农。
【组词】
农家子、 农舆、 农战、 农月
努力,勉力。 同: 努
【引证】
《左传·襄公十三年》-小人农力以事其尚。
2.
【奴】
(会意。从女,从又。女指女奴,又(手)指用手掠夺之。一说又(手)指女奴从事劳动。本义:奴隶;奴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奴,奴婢皆古之罪人也。 、 《周礼·司厉》-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槁。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从群奴而驰。 、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庸奴。
3.
【制】
制、製本同一词,后来分化,“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制”且于抽象的制作。(会意。小篆字形,左边是“未”,右为刀。“未”即有滋味,乐于裁制。本义:裁断;制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制,裁也。 、 《淮南子·主术》-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 、 《诗·豳风·东山》-制彼裳衣。 、 《孟子》-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组词】
制割、 制义、 轧制;机制;仿制;自制;试制;研制、 配制;提制、 精制;中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