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3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2:37:02
坐像:指雕塑或画像中的人物以坐姿呈现的艺术作品。这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可以用于**、纪念、装饰等多种目的。
坐像一词源自汉语,由“坐”和“像”两个字组成。在古代,坐像多用于场所,如中的佛像。随着时间的推移,坐像的应用范围扩大,成为一种普遍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不同的文化中,坐像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在东方文化中,坐像常常与冥想和内省联系在一起;而在西方文化中,坐像可能更多地与权力和纪念相关。
坐像给人以稳重、庄严的感觉,常常让人联想到历史的长河和文化的沉淀。它也可能唤起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记忆和敬意。
在参观某个历史博物馆时,我曾被**古代哲学家的坐像深深吸引,它不仅展现了艺术的美,也传达了深邃的思想。
在诗歌中,可以将坐像比喻为时间的见证者:
坐像静默,岁月在其脸上刻下痕迹, 历史的 whispers 在石头的纹理中回响。
想象一座古老的坐像,周围环绕着轻柔的古典音乐,这种组合可以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庄严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坐像的形态和意义各异。例如,**的坐佛像强调内在的平和与智慧,而希腊的坐像则更多地展现了人体的完美比例和动态美。
坐像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艺术的一种形式,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我们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
1.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
2.
【像】
(形声。从人,从象,象亦声。本义:相貌相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然韩非之前只有象字,无像字。韩非以后小篆即作像。许断不以象释似,复以象释像矣。系辞曰,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又曰,象也者,像也。…盖象为古文,圣人以像释之。虽他本像亦作象。然郑康成、王辅本非不可信也。凡形像、图像、想像字皆当从人,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像,似也。 、 《荀子·富国》-影之像形也。 、 林觉民《与妻书》-女必像汝,我心甚慰。 、 清·李渔《闲情偶寄》-以情乃一人之情,说张三要像张三,难通融于李四。 、 老舍《黑白李》-脸上处处像他哥哥,可是那种神气又不完全像他的哥哥。
【组词】
像形、 像似、 像形奇名、 像煞、 像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