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1 01:1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1 01:16:54
词汇“墙高基下”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建筑学,但在现代汉语中,它更多地被用于比喻意义。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墙高基下”字面意思是墙很高,但基础却很低。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外表看起来很强大或高傲,但实际上基础*弱,没有真正的实力或底气。
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建筑学,强调建筑的稳固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意义逐渐扩展到比喻人的内在与外在的关系。
在文化中,强调“实”与“虚”的对比,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于实质与表象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示的感觉,提醒人们不要被外表所迷惑,而应注重内在的实质。
在职场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同事,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很能干,但实际上工作能力并不强,这让我想到了“墙高基下”这个成语。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金玉其外败絮中,墙高基下梦难成。”
想象一座高墙,但基础却很*弱,这种视觉形象可以与某些音乐作品中的不和谐音符相联想,传达出不稳定和脆弱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 fur coat and no knickers”,意思是指外表华丽但内在空虚。
“墙高基下”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比喻,它帮助我们理解并表达那些外表与内在不符的情况。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库,并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
史叔宾者,陈留人也。少有盛名。林宗见而告人曰:‘墙高基下,虽得必失。’后果以论议阿枉败名云。
行不适道,文胜其质,郭林宗所谓~,虽得必丧,此之徒也。
1.
【墙】
(会意。从啬,从土。“啬”有节俭收藏的意思。垒土为墙,意在收藏。本义: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墙,垣蔽也。 、 《诗·郑风·将仲子》-无逾我墙。 、 《论语·公冶长》-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 《尉缭子·战威》-止如堵墙。 、 唐·杜甫《石壕吏》诗-老翁逾墙走。
【组词】
墙阙、 墙宇、 墙篱、 墙东、 墙茨、 土墙;围墙
2.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3.
【基】
(形声。从土,其声。本义:墙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基,墙始也。 、 《仪礼·士丧礼》-度幽宅兆基。 、 《诗·大雅·公刘》-止基迺理? 、 《齐民要术·园篱》-于墙基之所,方整深耕。
【组词】
基扃、 基趾、 基墟
4.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