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5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58:43
拒马枪:拒马枪是一种古代军事防御工具,通常由长木杆制成,顶端装有尖锐的金属枪头。它的主要用途是在战场上设置障碍,阻止敌军的骑兵冲锋,同时也可以作为步兵的武器使用。
文学:在古代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拒马枪常被描述为战场上的重要防御工具,如《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战场布阵。 口语:在现代口语中,拒马枪一词较少使用,但在军事历史爱好者或专业人士的交流中可能会提及。 专业领域:在军事历史、古代兵器研究等领域,拒马枪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特定类型的防御武器。
同义词:障碍枪、防御枪 反义词:攻击武器、进攻工具
词源:拒马枪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拒”意为阻挡,“马”指骑兵,“枪”为长杆武器。 演变: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拒马枪在现代战争中已不再使用,但其概念在军事防御中仍有影响。
文化:在古代文化中,拒马枪象征着防御和保护,是军事智慧的体现。 社会背景**:在古代社会,拒马枪是军队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军事技术的发展水平。
情感反应:拒马枪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场的紧张氛围和士兵的英勇。 联想:拒马枪的形象让人想到坚固的防御和对抗侵略的决心。
经历或故事:在参观军事博物馆时,我第一次亲眼见到了拒马枪,感受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勇敢。
诗歌:
拒马枪立,铁骑难冲,
古战场上的守护神。
长杆如林,尖锋似星,
守护着每一寸土地。
视觉联想:想象一幅画面,战场上拒马枪如林立,士兵们严阵以待。 听觉联想:战鼓声中,拒马枪的金属碰撞声,预示着战斗的激烈。
比较:在西方军事历史中,类似的防御工具如“pike”(长矛)也有类似的功能,用于阻挡骑兵冲锋。
总结:拒马枪作为古代军事防御工具,不仅体现了古代战争的技术和战术,也承载了文化和历史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
1.
【拒】
(形声。从手,巨声。本义:抵御,抵抗)。
同本义。
【引证】
《论语》-其不可者拒之。 、 《荀子·仲尼》注-拒敌也。 、 《荀子·君道》-内以固城,外以拒难。
【组词】
拒御、 拒敌、 拒捍、 拒马
2.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
3.
【枪】
(形声。从木,仓声。本义:二树的枝条互相抵拒)。
古时长柄有尖头的刺击武器。
【引证】
《说文》。按,歫人之械也。-枪,歫也。 、 《苍颉篇》-枪,谓木两 头锐者也。 、 《通俗文》-剡木伤盗曰枪。 、 《国语·齐语》。注:“桩也。”-挟其枪刈耨刈。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铁骑突出刀枪鸣。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枪刺应元。
【组词】
红缨枪;枪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