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41: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0:41:13
词汇“[得尺得寸]”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度量衡制度,用来比喻做事或要求应适度,不可过分贪心。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得尺得寸”字面意思是得到一尺就想要一寸,比喻贪得无厌,不知满足。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过分贪婪,不懂得适可而止的人。
“得尺得寸”源自古代的度量衡制度,尺和寸是长度单位,一尺等于十寸。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于适度与贪婪的哲学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形容人的贪婪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知足常乐是一种美德,而“得尺得寸”则被视为一种负面行为。这种观念在社会交往和商业活动中都有所体现,强调适度和平衡。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与贪婪和不满足联系在一起。在联想上,可能会想到那些总是追求更多,不顾他人感受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那些总是想要更多,不懂得满足的人。使用“得尺得寸”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这种行为的批评。
在诗歌中,可以将“得尺得寸”融入对人性贪婪的描绘,如:
世间万物皆有度,
得尺得寸心难足。
知足常乐方为道,
贪婪无厌终成空。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一堆财宝前,手中拿着尺和寸,不停地测量,试图获取更多。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那些总是抱怨不够,不断索取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强调知足的重要性,与“得尺得寸”形成对比。
“得尺得寸”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不仅是一个形容贪婪的词汇,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洞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对贪婪行为的批评,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知足。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
然后更易而少进焉,则~,虽少而皆为吾有矣。
1.
【得】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引证】
唐·杜甫《石壕吏》-犹得备晨炊。
【组词】
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2.
【尺】
(指事。小篆,从尸,从乙。“尸”象人卧的形象。“乙”是个标识,周制寸、咫、尺、仞、寻、常诸度,皆以人之体为法。本义:十寸)。
同本义,量词。长度单位。
【引证】
《说文》-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所以指斥规榘事也。
3.
【得】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引证】
唐·杜甫《石壕吏》-犹得备晨炊。
【组词】
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4.
【寸】
(指事。小篆字形,从又,从一。“又”象手形,“一”指下手腕一寸之处。“寸”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寸”的字往往与“手”有关。本义: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
【组词】
寸田、 寸关尺
长度单位, 1/10尺为一寸,古代计量长度单位的标准不同,寸的具体数值也有差异。
【引证】
《后汉书·列女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