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3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37:36
品竹弹丝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品尝竹子的味道和弹奏丝弦乐器来表达情感。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艺术修养,强调的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和对艺术的追求。
在文学作品中,品竹弹丝 常用来描绘文人墨客的生活场景,如诗词、小说中描述的文人聚会或独自一人的闲适时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谈论文化艺术或文人生活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文学研究或艺术评论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文人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
同义词:雅人深致、风雅闲适 反义词:粗俗不堪、市井之徒
品竹弹丝 的词源较为古典,源自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主要用于描述文人的高雅生活和艺术修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雅士被视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追求高雅的生活方式和艺术修养。品竹弹丝 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的是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享受的生活态度。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宁静、优雅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书房、竹林和悠扬的琴声。它唤起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艺术的热爱。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文化活动中听到一位老先生讲述他年轻时品竹弹丝的经历,那种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深深打动了我。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竹影摇曳月下清,
丝弦轻拨夜未央。
品竹弹丝心自远,
一曲悠扬梦回乡。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文人坐在竹林中弹琴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和优雅的感觉。结合音乐,可以想象一段古筝或古琴的旋律,悠扬而深远。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享受田园诗般的生活”或“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对艺术和自然的热爱。
品竹弹丝 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艺术和自然的尊重。在现代社会,尽管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个成语仍然具有启发意义,提醒我们保持对艺术和自然的热爱,追求一种更加高雅和有意义的生活。
1.
【品】
(会意,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本义:众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品,众庶也。
【组词】
品人、 品事、 品物、 品供、 品象、 品庶、 品极
2.
【竹】
(象形。小篆字形,象竹茎与下垂的叶片。“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竹”的字大部分是乐器、竹器和记载文字的东西。本义:竹子)。
同本义 。多年生常绿植物。茎杆有节,中空,可供建筑用,又可作造纸原料,还可以制成乐器。
【引证】
《说文》-竹,冬生草也。象形。 、 柳宗元《小石潭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世说新语·政事》-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
【组词】
竹笋汤、 竹夫人、 竹撞、 竹箨、 竹笥、 竹蓖、 竹笆、 竹皮、 竹母、 竹工、 竹匠、 竹席、 竹笪、 竹笠
3.
【弹】
(形声。从弓,单声。本义:用弹弓发射弹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弹,行丸也。 、 《左传》-[灵公]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组词】
弹力、 弹丸、 弹射、 弹金
4.
【丝】
(会意。从二糸。糸(mì),细丝。本义:蚕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丝,蚕所吐也。 、 《诗·召南·羔羊》-素丝五总。 、 《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 唐·白居易《重赋》-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组词】
丝棉;丝网;丝缰、 丝人、 丝布、 丝妇、 丝子、 丝行、 丝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