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17: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17:21
憔悴:形容人因疾病、忧愁、劳累等原因而面容枯槁、精神萎靡的状态。字面意思是指面容枯瘦,精神不振。
“憔悴”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早见于《诗经》。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使用频率和语境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憔悴”常与忧国忧民、忠贞不渝的爱情等高尚情感联系在一起,如古代诗词中常用“憔悴”来形容忠臣或情人的形象。
“憔悴”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悲凉和无奈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孤独、痛苦和无助。这种情感反应可能影响人们对某些情境的感知和表达。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见过一位朋友因为家庭问题而变得憔悴,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憔悴”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容,更是内心痛苦的反映。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光下,她的身影憔悴,如同枯萎的花朵,静静地诉说着无声的哀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面容枯槁、眼神无光的人;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低沉、悲伤的旋律来增强“憔悴”的情感氛围。
在英语中,“憔悴”可以对应为“wan”或“haggard”,这些词汇在描述外貌和精神状态时与“憔悴”有相似之处,但在具体用法和文化内涵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憔悴”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丰富含义和情感色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准确使用“憔悴”可以帮助我更生动地描绘人物状态,增强文本的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