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4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48:25
入殓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将遗体放入棺材的过程。这个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殡葬仪式中的一个环节,即对逝者遗体进行清洁、穿衣、化妆等处理,然后将其安置在棺材中,为后续的葬礼或火化做准备。
入殓 这个词由“入”和“殓”两个字组成。“入”表示进入,“殓”原指收敛、收藏,后来特指将遗体放入棺材。在古代,入殓的过程和仪式非常讲究,涉及到许多传统*俗和礼仪。随着社会的发展,入殓的方式和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入殓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尊重和告别。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家属的哀痛和社区的支持。在现代社会,随着殡葬方式的多样化,入殓的仪式和意义也在发生变化,但尊重逝者的基本原则依然被广泛遵循。
入殓 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庄重、哀伤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生命的终结、家属的悲痛以及对逝者的怀念。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入殓常常被用来营造一种深沉的情感氛围。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我没有直接参与过入殓的过程,但我曾目睹过家人和朋友在亲人去世后的悲痛和无助。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理解入殓这一仪式在人们情感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入殓”:
月光下,寂静的房间里,
入殓师轻柔地为逝者整理衣裳,
每一针一线,都是对生命的最后颂歌。
视觉联想:入殓的过程让人联想到安静、庄重的场景,可能是一间布置简洁的房间,逝者安详地躺在棺材中,周围摆放着鲜花和蜡烛。
听觉联想:在入殓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低沉的哀乐或诵经声,营造出一种肃穆的氛围。
在不同的文化中,入殓的仪式和意义各有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遗体通常会在教堂或殡仪馆进行清洁和装扮,然后进行追悼会和葬礼。而在一些亚洲文化中,入殓的过程可能更加注重传统*俗和家族仪式。
入殓 这个词在我对汉语的理解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一个描述殡葬过程的词汇,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的符号。通过对入殓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它在语言表达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1.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2.
【殓】
(形声。字本作“敛”。从歹,佥(q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装殓。给尸体穿衣下棺)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殓,殡殓。 、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殓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死者厚棺殓。 、 清·袁枚《祭妹文》-今予殓汝葬汝。
【组词】
大殓、 殡殓、 成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