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26: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26:17
决死: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决定性的死亡,或者是在生死关头做出的决定。它通常用来描述一种极端的、生死攸关的情境,其中个体或集体必须做出关键性的选择或行动。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决死”常用来描绘英雄人物在绝境中的英勇行为,如战争小说中的决死冲锋。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使用,通常是为了强调某种极端的情况或决定。 专业领域:在军事或紧急救援等领域,“决死”可能用来描述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的人员。
同义词:
反义词:
“决死”这个词源于汉语,由“决”和“死”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决”有决定、决断的意思,“死”则指死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描述那些在生死关头做出的决定或行动。
在文化中,“决死”常常与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历史中,这个词被广泛用来描述那些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的战士们。
“决死”这个词带有一种悲壮和崇高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绝境中依然坚持信念、勇往直前的人们,激发人们对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的敬仰。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遇到需要做出重大决定或面对极端困难的情况时,使用“决死”可以强调决定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决死”来描绘一种悲壮的氛围:
在风暴的中心,
我们决死前行,
不畏风浪,
只为那一丝光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士兵在战场上冲锋的场景,背景音乐可以是激昂的进行曲,增强“决死”带来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do or die”,强调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极端情况。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也有类似的表达,但具体词汇和用法会有所不同。
“决死”这个词在描述极端情境和英雄主义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强调了决定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还激发了人们对牺牲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敬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
1.
【决】
(形声。从水,夬(guài)声。本义: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
同本义。
【引证】
《史记·河渠书》-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 、 《说文》-决,行流也。 、 《说文通训定声》-人导之而行曰决,水不循道而自行亦曰决。 、 《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 、 《孟子》-决之东方而东流。 、 《汉书·沟洫志》-治水有决河深川。 、 《韩非子·初见秦》-决水而灌之。 、 《史记·秦始皇纪赞》-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 、 《韩非子·五蠹》-鲧禹决渎。 、 、
【组词】
决江、 决汩、 决子军、 决泄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